2014年3月9日日曜日

訓読・注釈『鍼灸大成』医案9-2

  同寅諸君問此何疾也。予曰、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生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竅不同之論也。而子和公亦嘗論之詳矣。然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蓋怒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嘔血及飧泄也。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和、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神上、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

  【訓讀】
  同寅の諸君 此れ何の疾たるかを問う。予 曰く、天地の氣、常なれば則ち安んじ、變すれば則ち病む。況んや人 天地の氣を稟け、五運 迭(たが)いに外を侵し、七情 交ごも中に戰う。是(ここ)を以て聖人 氣を嗇(おし)み、至寶を持つが如し。庸人 妄りに為して、太和を傷(やぶ)る。此れ軒岐の諸痛 皆な氣に生じ、百病 皆な氣に生ずるを論じ、遂に九竅〔當作「氣」〕不同の論有る所以なり。而して子和公も亦た嘗て之を論ずること詳し。然して氣本(も)と一なり。觸るる所に因りて九と為る。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なり。蓋し怒氣 逆すること甚だしければ、則ち嘔血及び飧泄す。故に氣 逆上す。怒れば則ち陽氣 逆上して、肝木 脾に乘ず。故に甚だしければ嘔血及び飧泄するなり。喜べば則ち氣 和し志 達し、榮衛 通和す。故に氣 緩む。悲しければ則ち心系 急し、肺 布し葉 舉がりて、上焦 通ぜず、榮衛 散ぜず、熱氣 中に在り。故に氣 消す。恐るれば則ち精神 上り(却き)、則ち上焦 閉ず。閉じれば則ち氣 逆し、逆すれば則ち下焦 脹る。故に氣 行(めぐ)らず。寒ゆれば則ち腠理 閉じ、氣 行らず。故に氣 收す。熱ければ則ち腠理 開き、榮衛 通じ、汗 大いに泄る(出づ)。故に氣 泄る。驚けば則ち心 倚る所無く、神 歸する所無く、慮 定まる所無し。故に氣 亂る。勞れれば則ち喘息し汗 出で、內外 皆越す。故に氣 耗す。思えば則ち心 存する所有り、神 歸する所有り、正氣 流(留)まりて行らず。故に氣 結ぶ。

  【注釋】
★『素問』挙痛論(39)「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衞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擧.而上焦不通.榮衞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衞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儒門事親』卷三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其外,七情交戰於其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大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所謂九者,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其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王太僕曰︰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王太僕云: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回環而不散,故聚而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也。《新校正》云:不行當作下行。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王太僕云:身涼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散也。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泄矣。王太僕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而汗大出也。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王太僕云:疲勞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王太僕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
○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fellow officials]∶旧称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 ○天地之氣:人以天地之气生。 ○稟:承受。 ○五運:五行學說術語。即土運、金運、水運、木運、火運的合稱。土、金、水、木、火在地為五行;五行之氣運化在天,故稱。古人認為自然氣候的轉變是由于陰陽五運輪轉運動、往來不息、周而復始的結果。《素問·天元紀大論》:“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 ○迭:輪流、更替。交换。屢次、接連。おかす。かわるがわる。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感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功能活動)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于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交戰:雙方相互爭戰。兩種意念或感情互相衝突。 ○嗇:儉省[economize;save]。爱惜 [cherish]。 ○至寶:最珍貴的東西[most valuable treasure]。 ○庸人:平凡的人[mediocre person;mat;matt]。指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 ○妄為:不守本分而任意胡為。[commit all kinds of outrages] 胡作非为。 ○太和:陰陽會合,沖和(淡泊平和)之氣(真气)。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自宋以後、常用以形容陰陽之道。 ○此軒岐:軒轅(黄帝)と岐伯。 ○諸痛皆生於氣、百病皆生於氣::『素問』挙痛論(39)を参照。 ○九竅不同之論:未詳『儒門事親』作「九氣不同之說」。 ○子和公:張従正(1156--1228)。字は子和。張從正,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睢縣》。精于醫理,興定年間(1217-1222)嘗入太醫院任職,但不久即辭歸,與當時名醫麻知幾、常仲明等砌磋醫理,辨析奧義。甚學宗劉完素,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力主“邪氣加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三法六門”,即以汗、吐、下三種攻邪之法,以駕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療病,故后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張辨證論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適應癥,也有禁忌癥。邪去之后,需用飲食調補之,每能出奇制勝,如其據《內經》“驚者平之”之訓,以木棒敲擊木幾之響聲治驚恐得病2例,亦一種心理療法。所著有《儒門事親》,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復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傳奇方》等。/張從正在民間行醫多年,是當時的名醫,他與劉完素是同時代的人,但年齡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創始人。/在學術上,他精于《內經》、《難經》、《傷寒》,同時也提出了“古方不能盡愈今病”的著名論點。張從正對于疾病的認識很有獨到見解。他認為治病應著重祛邪,祛邪就是補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藥的而一味用補,因而創立了獨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運用自如,治好病人無數。所謂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單純的發汗、嘔吐、泄下三種具體治法,而是分別代表著三類驅邪外出的途徑。汗法,是指用藥發汗,以及用針灸、洗熏、熨絡、推拿、體操、氣功等方法達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單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誕、催淚、噴嚏等上行的治療方法都屬此類;下法,不單指泄下,其他像行氣、通經、消積、利水等能夠驅除里邪的方法亦盡屬此類。因此,張子和歸納的“汗、吐、下”祛邪法,實際上是中醫理論中“扶正祛邪”法中以祛邪為主的這部分內容。而他認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則正自安,對于實證陽證,這種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