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金曜日

訓読・注釈『鍼灸大成』医案9-3

  抑嘗考其為病之詳、變化多端、如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也。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髮焦、為肉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也。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痺、為脈痿、男為數溺、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頤、為目昏、為少氣不能息、為泣、為臂麻也。恐氣所致、為破䐃脫肉、為骨痠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也。驚氣所致、為潮涎、為目寰、為癡癇、為不省人事、僵仆、久則為痿痺也。勞氣所致、為嗌噎、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瞑目、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壞、汨汨乎不可上也。思氣所致、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 為咽嗌不利、為膽痺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不嗜食也。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清冷、下痢青白等症也。熱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等病也。

  【訓讀】
  抑(そも)そも嘗て其の病を為すことの詳らかなるを考うるに、變化多端なり。怒氣の致す所の如きは、嘔血を為し、飧泄を為し、煎厥を為し、薄厥を為し、陽厥を為し、胸滿痛を為す。食すれば則ち氣逆して下らず、喘渴煩心を為し、肥氣を為し、目暴盲を為し、耳暴かに閉じ、筋緩み、外に發して癰疽を為すなり。喜氣の致す所は、笑いて休まざるを為し、毛髮焦を為し、肉病を為し、陽氣收まらざるを為し、甚だしければ則ち狂を為すなり。悲氣の致す所は、陰縮を為し、筋攣を為し、肌痺を為し、脈痿を為し、男は數溺を為し、女は血崩を為し、酸鼻辛頤〔頞〕を為し、目昏を為し、少氣して息する能わざるを為し、泣を為し、臂麻を為すなり。恐氣の致す所、破䐃脫肉を為し、骨痠痿厥氣の致す所、暴かに清水下るを為し、面熱膚急を為し、陰痿を為し、懼れて頤脫するを為すなり。驚氣の致す所、潮涎を為し、目寰を為し、癡癇を為し、不省人事を為し、僵仆し、久しければ則ち痿痺を為すなり。勞氣の致す所、嗌噎を為し、喘促を為し、嗽血を為し、腰痛骨痿を為し、肺鳴を為し、高骨壞るるを為し、陰痿を為し、唾血を為し、瞑目を為し、耳閉を為し、男は少精を為し、女は不月を為し、衰え甚だしければ則ち潰潰乎として壞すが若く、汨汨乎として上(止)る可からざるなり。思氣の致す所、不眠を為し、嗜臥を為し、昏瞀を為し、中痞を為し、三焦閉塞し、咽嗌不利を為し、膽痺 苦を嘔くを為し、筋痿を為し、白淫を為し、食を嗜まざるを為すなり。寒氣の致す所、上下出づる所の水液 澄清冷、青白を下痢する等の症を為すなり。熱氣の致す所、喘して酸を嘔吐し、暴注下迫等の病を為すなり。

  【注釋】
 参考:『儒門事親』卷三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暑驚勞四證。余以是推而廣之。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脇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於外為疽癰;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髮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痺,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足以息,為泣則臂麻;恐氣所至,為破䐃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呿,為癡癇,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為痛痺;勞氣所至,為咽噎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冥視,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癉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如衰,為不嗜食;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饑,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炅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瘡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甚則瞀瘈,目昧不明,耳鳴或聾,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禁慄,如喪神守,氣逆衝上,嚏腥涌溢,食不下,跗〔附〕腫疼痠,暴瘖暴注,暴病暴死。」
 ○抑:用於句首,無義。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 [perhaps;maybe]。 ○變化多端:變化繁多,難以預測。 ○怒氣:[anger;fury;indignation;wrath;rage] 被激怒的情绪。發怒的氣勢。怒火、肝火。 ○所致:[be caused by; be the result of] 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达到的;得到的。 ○嘔血:[haematemesis;spit blood;throw up blood] 吐血。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出血经口腔排出。 ○飧泄:亦作“飱泄”。 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煎厥:发高烧而昏厥。厥證之一。屬內熱消爍陰液,逐漸虛贏的病證。《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吳澄指出煎厥屬虛損病證。 ○薄厥:病證名。厥證之一。指厥由大怒而致者。《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普濟方·薄厥》:“黃芪湯。治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則嘔血、煩悶者。”參見厥證、煎厥條。 ○陽厥:①熱盛而致手足厥冷,甚至不省人事的病證。一名熱厥。《景岳全書·雜證謨》:“陽厥者,熱厥也。”《藥癥忌宜》:“陽厥即熱厥,其證四肢厥逆,身熱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閉或不閉,小便赤澀短少,大便燥結,不省人事。”《丹溪心法·厥》:“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 ②足少陽經經氣厥逆所致的病證。《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③因突受過度刺激而善怒的病證。《素問·病能論》:“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治以生鐵落飲。 ○胸滿:胸部脹滿不適。出《素問·腹中論》。因風寒、熱壅、停飲、氣滯、血瘀等所致。胸闷。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黄疸病》:“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 ○氣逆:中醫指氣上行不順,稱為「氣逆」。①臟腑經脈之氣逆亂失和之證。九氣之一。《素問·舉痛論》:“怒則氣逆。”詳見九氣條。 ○喘渴:喘喝(气喘有声)か。『儒門事親』卷三も「渴」につくる。/喘喝 :指氣喘而有吼聲者。《靈樞·本神》:“肺藏氣,肺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多見于實證氣喘,亦可見于虛喘,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 ○煩心:心裡感到煩躁。[vexed] 心里烦乱。 ○肥氣:病名。即肝積。以其似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故名肥氣。《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難經·五十六難》:“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疒皆)瘧,連歲不已。”《濟生方》卷四:“肥氣之狀……診其脈,弦而細,其色青,其病兩脅下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男子為積疝,女子為瘕聚。”治療用肥氣丸。參見肝積條。/『儒門事親』卷三 五積六聚治同鬱斷二十二「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咳逆 瘧,連歲不已者是也。……夫肥氣者,不獨氣有餘也,其中亦有血矣。蓋肝藏血故也。」 ○筋緩:筋脈弛緩,不能隨意運動。出《難經·十二難》。多由腎肝內絕(虧虛)或肝經受風、血熱等因素所致。 ○癰疽:常見的毒瘡[ulcer;carbuncle]。多由於血液運行不良,毒質淤積而生。大而淺的為癰,深的為疽,多長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 ○喜氣:快樂的神色或氣氛。[joy or jubilation] 高兴的神色或气氛。 七氣之一。見《諸病源候論·七氣候》。巢元方認為:喜氣“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參見七氣、九氣條。 ○笑不休:喜笑不休。證名。指喜笑過度、不能自制。出《靈樞·經脈》。又名喜傷。簡稱喜。多因喜傷心,心火偏亢,痰熱壅盛或心氣大開,陽浮于外,經脈弛縱所致。前者法宜降火、清心、逐痰、定志。后者宜用建極湯主治。亦有因于腎虧肝旺而致病者。 ○焦:乾燥、乾枯。酥,脆 [fragil]。干枯。《素問·診要經終論》:“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靈樞·經脈》:“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肉病: ○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也:『素問』宣明五気篇(23)「邪入於陽則狂」。 ○陰縮:男女前陰器內縮之病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多因寒中厥陰所致者。證見男子陰莖、陰囊內容等縮入少腹,或婦女陰道內縮之證等。治宜溫經散寒。若因大吐瀉后,元氣虛陷,伴有四肢厥逆,面黑氣喘,冷汗,甚則不省人事者,則宜回陽固脫之劑。 ○筋攣:即筋瘛。指肢體筋脈攣急抽瘛。《靈樞·刺節真邪》認為系虛邪搏于筋所致。除感邪因素外,亦可由津血虧耗,筋脈失榮致病。多見于痹病、痙病、中風等病。[clonul spasm of muscle due to traurma or affection by wind-cold] 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因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营养所致。本症可见于中风、痹、麻风、破伤风、痉病等。 ○肌痺:肌膚疼痛或肌肉失去感覺的症狀。寒濕侵襲肌膚所致的痹症。又名著痹、濕痹。《素問·長刺節論》:“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 ○脈痿:亦稱心痿。由心熱血氣上逆,下部血脈空虛;或悲哀太甚,陽氣內動,頗發尿血,脈失濡養所致。證見四肢關節如折,不能舉動,足脛軟弱,不能站立。《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治宜清心瀉火,養血活血。 ○數:頻頻、屢次。 ○溺:小便。通「尿」。 ○血崩:中醫上指婦女生殖器官內大量出血的病症。中医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的病症。因其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故名。又称崩中。/病名。出《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亦名崩中、血山崩、血崩不止、暴崩。指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者。多因勞傷過度,脾腎氣陷,不能攝制經血,或暴怒傷肝,肝不藏血,以致經血妄行。急則治其標,勞傷氣血者,治宜補氣固攝止血。因暴怒傷肝者,治宜舒肝解郁,佐以止血,方用平肝開郁止血湯,待流血減少或血止時,再予辨證治本。臨床處理時并須防暈厥虛脫。此外如血熱、血瘀、跌仆損傷等,均可引起血崩,參見血熱血崩、血瘀血崩條。 ○酸鼻:鼻酸。系指鼻內有酸楚感。《古今醫統》:“鼻酸,乃痰火所為。”宜涼膈散加減治療。 ○辛頤:『儒門事親』卷三作「辛頞」。指尖指鼻之頞部內有辛酸感。本證常見于鼻淵。出《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詳見鼻酸條。/頞:鼻梁。說文解字:「頞,鼻莖也。」 ○目昏:見《素問玄機原病式》。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目茫茫、目(目巟)(目巟)、視物(目巟)(目巟)。為視物不明的證候。《靈樞·大惑論》:“五臟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如久病虛羸,氣血兩虧,宜用八珍湯加減;若心營虧損,神氣虛乏者,宜用補心湯加減化裁。若情志不暢,肝失條達者,宜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若肝腎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貫煎加減;若氣滯血瘀,玄府閉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此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以及眼外傷等均可致目昏。 ○少氣:呼吸微弱短促,言語無力。出《素問·玉機真臟論》。多因臟氣虛弱或水飲內聚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诸气辨证》:“短气,气短不能续;少气,气少不足言。”注:“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续息;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皆为不足之证。” ○泣:眼淚。《靈樞·口問》:“人之哀而泣涕出者。”《靈樞·五癃津液別》:“悲哀氣并,則為泣。” ○臂:人體解剖學上指從肩胛到腕骨的部分。从肩到手腕的部分。 ○麻: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 ○䐃:筋肉の突起部分。『素問』玉機真蔵論(19)「脫肉破䐃」。王注「䐃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脱盡,䐃如破敗也。見斯證者,期後三百日内死。䐃,謂肘膝後肉如塊者」。『素問』皮部論(56)王注「䐃者肉之標,故肉消則䐃破毛直而敗也」。『霊枢』寿夭剛柔(06)「形充而大肉䐃醸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 ○脫肉:病狀名。指肌肉奪削,形容明顯削瘦。《靈樞·論疾診尺》:“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骨痠痿厥:『霊枢』本神(08)「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清水:指透明而稀的痰液。《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正偃則咳出清水。”/『霊枢』本神(08)によれば「精水」か。/『儒門事親』卷三は「綠水」。 ○面熱:指面部熱如火灼。因胃家郁熱,或飲食不節,濕火上行于面所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面熱者足陽明病。” ○膚急:『霊枢』寿夭剛柔(06)「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為陰痿:病證名。出《靈樞·經脈》。又稱陽痿。男子性功能衰败,阴茎不举的病症。 ○頤:指鼻子下面腮頰部分。面頰。 ○驚氣:因受惊吓而招致的气恼。 ○潮涎:『醫學綱目』卷之三十六‧小兒部「〔閻〕急驚,內有熱即生風,又或因驚而發,則目上連札,潮涎搐搦,身體與口中氣皆熱,及其發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症也。」「〔湯〕奪命散 大能控風涎。不問急慢驚風,痰潮壅盛,塞於咽喉,其響如潮,名曰潮涎,百藥不能過咽,命在須臾,但先用此藥入喉,痰即墜下。功有萬全,奪天地之造化也。」《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辰砂茯神膏「 治小儿急慢惊风,潮涎搐搦,手足抽掣。」/潮: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定時漲落的現象。像潮水般洶湧起伏的形勢。微溼。潮气 [damp]。/涎:五液之一。又稱口津。與唾合稱涎唾或唾液。具有潤滑口腔和幫助消化的作用。涎為脾液。《素問·宣明五氣》:“脾為涎。”脾胃正常則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虛寒則冷涎上涌,口淡泛惡;胃火熾盛則涎少口燥;脾胃濕熱或內有蟲積,中風或癲癇發作,多有大角流涎。《靈樞·口問》:“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 ○目寰:目睘。『素問』診要経終論(16)「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縦,目睘絶系,絶系一日半死。」王注「故終則耳襲目睘絶系也……睘,謂直視如驚貌。」眼睛直视。 ○癡:痴。呆傻的。如:「痴呆」、「愚痴」。 ○癇:癲癇。俗称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 [epilepsy]。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疾病。患此病的人,常突然倒地,口吐涎沫,手足痉挛,口里发出羊豕的叫声。癇證。 ○不省人事:昏迷而失去知覺。神昏。神志昏迷不清。 ○僵仆:倒下。[feel stiff and fall] [身体]僵硬而倒下。身體不自主地直挺倒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王冰注:“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痿痺:痿痹。肢體萎縮麻痺不能動作的病。肢体不能动作或丧失感觉。犹麻木不仁。 ○嗌:咽喉、喉嚨。咽喉塞住 [choke]。噎,喉嚨塞住。 ○噎: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①病名。《醫說》卷五:“噎病亦有五種: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諸病源候論·否噎病諸候》:“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詳噎膈、五噎等條。 ②指飲食時猝覺噎塞,移時自愈的癥象。《古今醫鑒》卷五:“噎者,飲食之際,氣卒阻滯,飲食不下,而為噎也。” ○喘促:①義同喘息。可見于虛喘、實證。②指短氣不足以息,動則氣促。由肺氣耗損、腎不納氣所致。屬于虛喘。參見喘證、虛喘等條。 ○嗽血:①指咳血。《症因脈治》卷二:“咳血即嗽血。”該書并將嗽血分為外感、內傷兩類。 ②指咳聲輕、多痰而痰中挾血。《景岳全書·雜證謨》:“咳血、嗽血皆從肺竅中出,雖若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咳血者少痰,其出較難;嗽血者多痰,其出較易。” ○腰痛:即腰部疼痛。腰痛是臨床常見癥狀,表現于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腰為腎之府,足少陰腎經循行“貫脊屬腎”,腰痛與腎及腰脊部經脈、經筋、絡脈病損相關。腰痛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症候,如腰部肌肉、韌帶和關節損傷或病變,某些疾病如風濕病、腎臟疾患、骨骼勞損、腰椎增生乃至盆腔(骨盤腔)疾患均可致腰痛。 《內經》論述此證,常兼見“轉搖不能”、“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等症,而痛的部位則可“痛引脊內廉”、引項背,引膺及腰以下部位(如“腰脽痛”等);腰痛的性質,則有“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痛如小錘居其中”、“腰中如張弓弩弦”(脹痛)等不同。腰為腎之府,經脈大多貫絡于腎及腰背部位,故久病者、老年及勞乏過度、房事不節、腰脊椎病,或感邪、情志、外傷等因素均可引起腰痛。《諸病源候論》卷五:“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䐴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王肯堂在分析腰痛證之“標本”時認為:“(腰痛)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見《證治準繩·雜病》)急性腰痛以閃挫、外傷及感受外邪、腰脊椎病較為多見;慢性腰痛,則以內傷、虛損為常見。前者宜祛邪疏通為主,後者治以補虛益腎強筋法。《景岳全書·雜證謨》:“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垂者,濕也;遇諸寒而痛及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辨其所因而治之。” 臨床遇腰痛患者,須細辨其症候特色,腰痛部位、病因等。通常又有急性腰痛、慢性腰痛、外感腰痛、內傷腰痛、腰脊痛、腰背痛、腰胯痛、腰尻痛、腰股痛、腰腳氣。腰膲〔椎?〕痛等不同。可見于多種脊椎炎、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勞損、腎炎、腎盂腎炎、腎周圍組織炎、腎囊積水、腎結石、腎結核、盆腔炎及多種慢性虛弱(主要表現為腎陰虛、腎陽虛者)。 針灸治療腰痛有較好效果,但因脊椎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屬針灸治療范圍。 ○骨痿:亦稱腎痿。由于腎熱內盛,或邪熱傷腎,陰精耗損,骨枯髓虛所致。證見腰脊酸軟,不能伸舉,下肢痿弱,不能行動,面色暗黑,牙齒干枯等。《素問·痿論》:“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治宜滋陰清熱,補腎填精。 ○肺鳴:因氣郁肺氣不利出現的喘鳴聲。《素問·痿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王冰注:“肺藏氣,氣郁不利,故喘息有聲。” ○高骨壞:腰椎骨。《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王冰曰:“高骨,謂腰高之骨也。” ○陰痿:出《靈樞·經脈》。又稱陽痿。男子性功能衰败,阴茎不举的病症。 ○唾血:①痰中帶血。《素問·咳論》:“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詳見咳血、嗽血、咯血等條。 ②血隨唾液而出。因脾不統血,肝不藏血,或腎水不足,陰虛火旺所致。 ○瞑目:閉目。 ○耳閉:因聽覺障礙而聽不到聲音。病證名。《素問·生氣通天論》:“……耳閉不可以聽”。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之閉也。聽力下降,耳內閉塞感而聞聲不真,外感內傷皆可致之。 ○少精:又稱精少。性交時泄精量少。見《諸病源候論·虛勞少精候》。以腎主骨髓藏精,虛勞腎氣虛弱,故精液少。由先天不足或房室不節所致。治宜補腎益精。 ○不月:《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指經閉,或月經不按月來潮。參見經閉條。 ○潰潰乎若壞、汨汨乎不可上:『素問』生気通天論(03)「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聴.潰潰乎若壊都.汨汨乎不可止」。/潰潰kuì:擾亂的樣子。水流貌。/汨汨mì:汩汩gǔ。水急流的樣子。 ○不眠:不寐症。 ○嗜臥:出《素問·診要經終論》。亦見于《馬王堆漢墓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靈樞·大惑論》則名之為“多臥”,后世更有多眠、善眠、多寐等名。指在正常生活節奏下,經常困倦欲睡,或喜好睡眠。臨床以濕勝、脾虛為多見,亦可由肝膽之熱引致。濕勝患者,常兼見虛浮或肢體沉重,或有便溏,脈象濡緩。 ○昏瞀:昏昧不明事理。昏沉;神志昏乱。视觉昏花;模糊。 ○中痞:中焦閉塞不通所致的痞症。見《中藏經·辨三痞證并方第四十六》。證見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痞:慢性脾臟腫大,腹內如生硬塊,故稱為「痞塊」。中醫稱腹胸間氣血阻塞不順暢的症狀。 ○三焦:中醫上指食道、胃、腸等部分。分上、中、下三焦,屬於六腑。六腑之一。又名外腑、孤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以下、臍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以病理生理言,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布功能),“中焦如漚”(指脾胃的消化傳輸功能),“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功能,并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這些功能實際上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排泄廢料。三焦的“焦”字有“熱”的含義,這種熱來源于命門之火,是通過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至于三焦的實體,至今未有定論。三焦手少陽經脈,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相絡屬。 ○閉塞:阻塞不通 [stop up;close up]。 ○咽嗌:即咽,出《素問·血氣形志》。《喉科約精》:“咽之低處名嗌。”/嗌:咽喉、喉嚨。噎,喉嚨塞住。 ○不利:不順遂。[unfavorable]∶延缓,阻碍或制造更多困难。对身心有害。[harmful]∶有害,有危害。[unsuccessful]∶不顺利或不能取胜。 ○膽痺:『素問』奇病論(47)「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膽癉。」王注「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 ○嘔苦:指嘔吐苦水。又稱嘔膽、嘔苦水、吐苦水。《靈樞·四時氣》:“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肝膽受病,膽液外泄,隨胃氣上逆而出,故嘔出苦水。嘔吐苦水因外感時邪,邪犯少陽陽明所致者,證見潮熱,胸悶太息,脈弦數或洪大。 ○筋痿:中医指劳役阴力,费竭精气。/①指肝痿。肝主筋,由于肝熱內盛,陰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素問·痿論》:“肝主身之筋膜……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治以清熱、養肝、補血為大法。 ②指陽痿。《素問·痿論》:“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陰痿(即陽痿之異名),乃為白淫。” ○白淫:①指男子尿出白物如精及女子帶下病。《素問·痿論》:“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乃為白淫。”王冰注:“白淫,謂白物淫衍,如精之狀,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器中綿綿而下也。” ②指男子受外界色欲刺激而滑精。《證治要訣·遺精》:“甚者耳聞目見,其精即出,名曰白淫。”《理虛元鑒·白濁白淫論》:“初出莖中痛而濃濁如膏,謂之白濁。久之不已、精微弱而薄,痛亦漸減,至后聞淫聲,見女色而精下流,清稀而不痛,則謂之白淫也。” ○不嗜食:自覺饑餓,但不欲食。多由寒濕阻胃或脾胃運化失常所致。《靈樞·大惑論》:“胃氣上逆,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嗜:喜愛﹑愛好 [have a liking for]。貪求﹑貪愛。 ○寒氣:寒冷之氣[cold air]。七氣之一。見《諸病源候論·七氣候》。指為寒氣所傷而產生的惡心嘔吐。參見七氣條。 ○水液澄清冷:『素問』至真要大論(74)「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儒門事親』卷三、「澄」の下に「澈」字あり。 ○青白:白色。灰白。青色和白色之物。黑与白。 ○熱氣:熱的氣體。[heat] 。《素問·至真要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喘:急促地呼吸。指呼吸喘促。《內經》有豐富的載述,包括有多種實喘與虛喘。《素問·經脈別論》指出喘的發病與腎、肺、肝、心等臟有關,其中與肺、腎的關系尤為密切。 ○嘔吐:胃壁收縮異常,食物逆出口外,稱為「嘔吐」。多由胃病、中毒或精神作用而起。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vomit;be sick;throw up] 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嘔吐是臨床常見症狀,既可單獨為患,亦可見于多種疾病。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內容物突然上逆吐出為其主症。嘔與吐在古代文獻中有所區別,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上嘔與吐常同時發生,合稱嘔吐。針灸治療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藥物反應引起的嘔吐,可參照治療;因其他疾病而致嘔吐,須明確診斷后治療。 ○酸:像醋的味道或氣味。特指胃酸,胃液 [gastric juice]。酸类物质名 [acid]。 ○暴注:指起病突然,暴瀉如注的病證。《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暴注,卒暴注泄也。” ○下迫: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暢的窘迫感。《素問·至真要大論》:“暴注下迫,皆屬于熱。”。《類經·疾病類》注云:“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

1 件のコメント:

  1. 嘗は,なめる,味わう,から転じて,ためす,こころみる。したがって,嘗考は,おそらくは,こころみに考うるに。

    返信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