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刋補註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序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景靈宮判官起復朝奉
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誥判集賢院權尚書
都省柱國泗水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
魚袋臣夏竦 奉
聖旨撰
【注釋】
○翰林學士:官名。唐玄宗 開元初以張九齡、張說、陸堅等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德宗以後,翰林學士成爲皇帝的親近顧問兼秘書官,常值宿內廷,承命撰擬有關任免將相和冊後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內相”之稱。唐代後期,往往即以翰林學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學士仍掌制誥。清代以翰林掌院學士爲翰林院長官,其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清末復置翰林學士,僅備侍讀學士的升遷。〔『漢語大詞典』。以下,特にことわりがなければ『漢語大詞典』による〕 ○兼:同時擔任或具有兩種以上的職務或身分、行為等。〔『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侍讀學士:官名。唐始設,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在刊緝經籍。後爲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爲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景靈宮:景靈宮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城東四公裡的舊縣村北邊吳陵南約五十米的交阜平原上。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軒轅”,以軒轅皇帝為趙姓始祖。於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閏十月,詔曲阜縣更名為仙源縣,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又興建了景靈宮奉祀黃帝。“祠軒轅曰聖祖,又建太極宮祠其配曰聖祖母。 景靈宮石碑越四年而宮成,總一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廣壯麗罕匹。於是琢玉為像,龕於中殿,以表尊嚴,歲時朝獻,如太廟儀,命學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領之”。當時的景靈宮各種殿、宮、門等1320間,規模宏大;玉琢成像,富麗莊嚴;祭祀時用太廟禮儀,等級最高。〔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62734.htm〕 ○判官:古代官名。唐代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均置判官,爲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宋沿唐制,並於團練、宣撫、制置、轉運、常平諸使亦設置判官。 ○起復:封建時代官員遭父母喪,守制尚未滿期而應召任職。泛指一般開缺或革職官員重被起用。 ○朝奉:宋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宋人因以“朝奉”尊稱士人。 ○大夫: 古職官名。周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後因以大夫爲任官職者之稱。秦 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唐 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明 清全廢。 ○尚書:官名。始置於戰國時,或稱掌書,尚即執掌之義。……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確定六部爲吏、戶、禮、兵、刑、工。從隋 唐開始,中央首要機關分爲三省,尚書省即其中之一,職權益重。宋以後三省分立之制漸成空名,行政全歸尚書省。 ○左司郎中:唐朝の官吏位階では從五品上。/郎中:官名。始於戰國。秦 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另尚書臺設郎中司詔策文書。晉武帝置尚書諸曹郎中,郎中爲尚書曹司之長。隋 唐迄清,各部皆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爲尚書、侍郎之下的高級官員,清末始廢。 ○知制誥: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後用作官名。唐初以中書舍人爲之,掌外制。其後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爲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命,典司詔誥。宋代因之,爲清要之職。/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判:古稱高位兼低職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軍十二衛事,宋以宰相判樞密院。〔『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唐 宋官制,以大兼小,即以高官兼較低職位的官也稱判。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慶曆初,西鄙未定,命夏竦判永興。” ○集賢院:官署名。唐開元五年(717),於乾元殿寫經、史、子、史、集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麗正修書院。十三年,改名集賢殿書院,通稱集賢院。置集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等,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掌刊緝校理經籍。宋沿置,為三館之一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學士以給、舍、卿、監以上充任;直學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無常員。〔百度百科〕/集賢:集賢殿書院的省稱。/集賢殿:唐代設立的文學三館之一,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開元中改稱為「集賢殿」。以五品以上為學士,宰相知院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唐宮殿名。開元中置。於殿內設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以宰相爲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指集賢殿書院。 ○權:唐以來稱試官或暫時代理官職爲“權”。 ○都省:漢以僕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唐 垂拱中,改尚書省曰都省。後亦以指尚書省長官或尚書省政事堂。 ○柱國:官名。戰國時楚國設置,原爲保衛國都之官,後爲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後沿用作勛官的稱號。/指肩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泗水縣:いま山東省濟寧市。 ○開國:晉以後在五等封爵前所加的稱號。 ○男: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五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最末一等,即男爵。〔『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食邑: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爲世祿的封地。唐 宋時亦作爲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性加銜。清 袁枚《隨園隨筆·勛階封號食邑實封之分》:“其食邑與實封有別者,如余襄公食邑二千六百戶,實對二百戶是也。”參閱《宋史·職官志十》。/古代君主賞賜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稅作為其俸祿。封地。史記˙卷九十五˙灌嬰傳:「賜益食邑二千五百戶。」〔『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户:原文に近い字形。異体は「戶・戸」。量詞。計算住家數量的單位。 ○賜:賞賜,給予。 ○紫金:一種珍貴礦物。/一種綜合了金、銅、鐵、鎳等多種元素的合金。俄羅斯是其主要產地,其余還分布在土耳其等國。〔百度百科〕 ○魚袋:唐代官吏所佩盛放魚符的袋。宋以後,無魚符,仍佩魚袋。《舊唐書·輿服志》:“咸亨三年五月,五品以上賜新魚袋,并飾以銀……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帶魚袋。”《宋史·輿服志五》:“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爲符契也……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爲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唐制,五品以上官員發給魚符,上刻官吏姓名,以為憑信,因為裝在袋內,故稱為「魚袋」。宋沿唐制,並用金銀裝飾魚形,然不再有符契的作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魚符:隋 唐時朝廷頒發的符信,雕木或鑄銅爲魚形,刻書其上,剖而分執之,以備符合爲憑信,謂之“魚符”,亦名魚契。隋 開皇九年,始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官長;又有隨身魚符,以金、銀、銅爲之,分別給親王及五品以上官員,所以明貴賤,應徵召。 ○夏竦:(985—1051)字子喬,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初謚“文正”,後改謚“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後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於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於後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3081.htm〕/『宋史』に傳あり。 ○奉:推崇、擁戴する。うやうやしく承る。 ○聖旨: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撰:著述する。纂集する。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