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月曜日

訓読・注釈『鍼灸大成』医案26

  己卯歲、行人張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熱骨痛、煩燥病篤、召予、診得六脈數而止、必是外感、誤用凉藥。與羗活湯、熱退、餘疾漸可、但元氣難復、灸膏肓・三里而愈。凡醫之用藥、須憑脈理、若外感誤作內傷、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其不夭滅人生也、幾希。

  【倭讀】
  己卯の歲、行人の張靖宸公の夫人崩止まず、身熱骨痛し、煩燥して病篤し。予を召す。診て六脈數にして止まるを得たり。必ず是れ外感にして、誤って凉藥を用う。羗活湯を與えて、熱退き、餘疾漸く可(い)ゆ。但だ元氣復し難し。膏肓・三里に灸して愈ゆ。凡そ醫の用藥、須く脈理に憑るべし。若し外感、誤って內傷と作(な)さば、實を實し虛を虛せしめ、不足を損して有餘を益し、其れ人の生を夭滅せざるや、幾ど希なり。

  【注釋】
○己卯歲:萬暦七年(1579)。 ○行人:職官名。掌朝覲(君主に拝謁する)聘問,接待賓客之事。儀典すなわち朝廷における賓客を接待する官。/聘問:[visit] 古代诸侯之间遣使互相通问叫聘,小规模的聘叫问,通称聘问。 ○張靖宸: ○夫人;對妻子的尊稱。 ○崩:崩症。亦稱為「崩漏」﹑「血崩」。[metrorrhagia] 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大量或持續出血。治疗应首先防止血脱晕厥,故宜先益气固摄,后调补任冲。 ○身熱:全身發熱的症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身熱”。陽氣虛衰亦可見身熱。《素問·刺志論》:“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骨痛:證名。出《素問·脈要精微論》。《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病源流》:“人身之痛,或由風淫濕滯,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亦止經絡臟腑,若入裏徹骨,作酸作疼,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治宜補腎散寒,祛風止痛。久立傷骨,骨傷之病,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急宜補藥。 ○煩燥:煩躁。煩悶焦躁。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心煩躁動之證。煩為心熱、郁煩;躁為躁急、躁動。 ○篤:病勢沉重[serious]。 ○六脈:兩手寸關尺三部脈的合稱。 ○數:數脈。脈來急速,一息五至以上。 ○外感:中醫上指風寒暑溼自外侵入的病。[affection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diseases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感应于外界事物。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病。/病因病理學名詞,系病因分類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癘之氣等外邪。病邪或先侵入皮毛肌膚,或從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熱或上呼吸道症狀,故稱。 ○凉藥:中醫上指藥性寒涼的藥材。一般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的中藥。如黃連、大黃、黃芩等。一般指败火、解热的中药。 ○羗活湯:羌活湯。處方:羌活、獨活、干姜(炮)、牛膝(酒浸、炒)、草豆蔻、桂心,各半兩。細辛、藿香,各一分。吳茱萸(湯洗.炒)、陳皮(去白),各半兩。干蝎(炒)、半夏(湯洗),各一分。甘草(炙.四錢)。川芎、白術,各一兩。/功能主治:治寒風中,面青,遍身骨節俱冷,兩手拘急,筋脈牽抽,手足不仁,厥冷,得暖氣則舒展。/祛風散寒,化瘀定痛。治白虎歷節,風毒攻注,骨髓疼痛,發作不定。 ○餘:其他的。殘留的﹑將盡的。 ○漸:慢慢的、逐步的。 ○可:病癒、痊癒。 ○元氣:人的精氣。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其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于腎中精氣所代生。腎中精氣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后天水谷精氣的培育。其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的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膏肓:膏肓俞,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醫學入門》作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布有第2、3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外側支和肩胛背神經,肋間動脈后支及頸橫動脈降支。主治肺癆,咳嗽,氣喘,咳血,盜汗,遺精,健忘,四肢倦怠,癰疽發背等。 ○三里:足三里。《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圣濟總錄》名足三里。別名鬼邪、下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分支,腓深神經,及脛前動、靜脈。主治胃痛,惡心,嘔吐,呃逆,噎膈,納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腸癰,乳癰,目疾,喉痹,頭痛,失眠,眩暈,心悸,怔忡,氣喘,虛勞,黃疸,水腫,癲癇,下肢痹痛,癱瘓或麻痹,腳氣,急、慢性胃腸炎,潰瘍病,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強壯作用。 ○用藥:下药,使用药物。 ○須:應當。必得。 ○憑:依據、託賴。靠、依靠。根据 [base on]。 ○脈理:脈搏的狀態。漢 桓寬 《鹽鐵論·輕重》:“夫拙醫不知脈理之腠,血氣之分,妄刺而無益於疾,傷肌膚而已矣。”《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妻稍差,百餘日復動,更呼佗。佗曰:‘脈理如前,是兩胎。’”/理:事物的規律、意旨。 ○外感:病因病理學名詞,系病因分類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癘之氣等外邪。病邪或先侵入皮毛肌膚,或從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熱或上呼吸道症狀,故稱。 ○作:為、當。当作 [serve as]。 ○內傷:中醫指因身心過勞﹑飲食不適及七情六欲所導致的病症,相對於外感而言。『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①病因之一。泛指內損臟氣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節、飲食饑飽、勞倦、房事過度等。  ○實實虛虛:十二難「陽絶補陰.陰絶補陽.是謂実実虚虚.損不足益有餘」。 ○夭:少壯而死。如:「夭折」。 ○滅:消失﹑消逝﹑絕盡。消失,隐没 [disappear]。 ○人生: [activity of a life]∶人一生中的活动。 ○幾希:相差不多、很少。相差甚微;极少。『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趙岐注:“幾希,無幾也。”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