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土曜日

解讀『醫家千字文註』117

 117 艾晟證類蘇恭新修(尤韻・平) 41 三十六オモテ

https://kotenseki.nijl.ac.jp/biblio/100253551/viewer/41

艾晟證類、蘇恭新修。

(大觀二年、通仕郎行艾晟撰證類本草丗二卷、所載藥千六百七十六種也、 唐顯慶二年、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蘓恭、與許孝崇等廿二人、撰新修本草、謂之唐本草、所載藥八百五十種也、)


  【訓み下し】

艾晟證類、蘇恭新修。(艾晟は證類し、蘇恭は新修す。)

大觀二年、通仕郎行艾晟の撰せる『證類本草』丗二【一】卷、載する所の藥は千六百七十六種なり。 

唐の顯慶二年、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の蘇恭、許孝崇等廿二人と、撰じて『本草』を新たに修す。之を『唐本草』と謂う。載する所の藥は八百五十種なり。


  【注釋】

 ○艾晟:艾晟,字孚先,真州人,登崇寧二年進士(1103) ,授杭州仁和縣尉。政和六年,試宏詞中一等,明年擢秘書省校書郎,兼編修六典文字。/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陳承的《重廣補注神農本草並圖經》作為參校本,並摘取幾十條陳氏的議論,冠以“別說”附入逐藥味之末,校正、增補了《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幾百年間多次以官刻頒行全國,被視為本草範本流傳於世。 ○證類:《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31卷。北宋唐慎微約撰於紹聖四年至大觀二年(1097~1108年)。本書系將《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兩書合一,予以擴充調整編成。共載藥1748種。藥物分類大體沿襲《新修本草》舊例,僅將禽獸部細分為人、獸、禽3部。/本書成書後未曾刊印。北宋大觀二年(1108)仁和縣尉管句學事艾晟受集賢學士孫覿之命,進行校正,並作適量增補,更名《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刊行於世。補訂本基本保持《證類本草》編寫體例和收載藥數,僅在各藥條下增入藥論、附方等內容。政和六年(1116年)曹孝忠奉敕校勘此書,更名《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南宋時王繼先等又再次校修《證類本草》,略加增補而成《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簡稱《紹興本草》)。 ○蘇恭:蘇敬(599~674年),宋時因避趙佶諱,改為蘇恭或蘇鑒,陳州淮陽(今河南省淮陽縣)人,中國唐代藥學家。曾任朝儀郎、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主持編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藥典《唐本草》。/蘓:「蘇」の異体字。 ○新修:『新修本草』。/修:著述、撰寫。如:「修史」。

 ○大觀二年:1108年。 ○通仕郎: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置為選人階官,取代舊官縣令、錄事參軍。政和六年(1116)改為從政郎,同時將假承事郎、承奉郎改為通仕郎,相當於試銜與齋郎,授予初與官者。 ○行:唐宋の官制で、小官が大官を兼ねるを某官を「守る」といい、大官が小官を兼ねるを某官を「行なう」という。 ○證類本草 ○丗二卷:32卷。「丗一卷」の誤りか。なお明・梅鷟撰『明南雍志經籍考』雜書類にも「大觀本草三十二卷」とある。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4952&page=79

/丗:三十。 ○所載藥千六百七十六種也:岡西為人『本草概説』106頁によれば、『大觀本草』は1744種、『政和本草』は1748種。  ○唐顯慶二年:657年。 ○右監門府:軍事機構。古代禁衛軍指揮機構,隋代置,與左監門府統率親近禁軍,同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職任頗重。設將軍一員、郎將二員。唐代沿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名右監門衛。 ○長史:官名,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長史最早設於秦代,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秘書長或幕僚長,將軍下的長史亦可領軍作戰,稱作將兵長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將兵長史),除此之外,邊地的郡亦設長史,為太守的佐官。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後漢書.百官志一》。其後魏晉南北朝時州郡官員底下多設長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設立長史官,名為刺史佐官,卻無實職。但大都督府的長史則地位非常高,相當於上州刺史,甚至會充任節度使。 ○騎都尉:古代官名。漢武帝始置。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晉以後歷代沿置,唐為勛官十二轉之第五轉,相當於從五品。 ○蘓恭與許孝崇等廿二人:『新修本草』卷一・孔志約序:「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敬詳撰」。 ○撰:編纂。 ○新修本草:藥學著作。簡稱《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蘇敬等撰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分為正文、圖和圖經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錄一卷,是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本草經集注》等書基礎上進一步增補了隋、唐以來的一些新藥品種,並重加修訂改編而成。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9類。共收藥850種。其《本經》藥物365種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並朱書其文。《新修本草圖經》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和《新修本草圖》七卷,是在編寫本書時廣泛徵集來自全國各地所產藥物繪製的形態及文字說明。本書正文記述各藥性味、主治及用法;圖經部分則是藥物的形態、採集及炮炙。本書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還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唐代以後,本書正文收錄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書中,本草圖及圖經部分則早已亡佚。後代所發現的本書較古的傳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寺藏本(十三、四世紀抄卷子本)的殘卷共十卷,又補輯一卷(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兩種殘卷斷片。 ○唐本草:『證類本草』卷一・序例上・嘉補注總敘:「唐顯慶中,監守衛長史蘇恭,又摭其差謬,表請刊定,乃命司空英國公李世績等,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門部類,廣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 ○藥八百五十種:『證類本草』卷一・序例:「今大書分為七卷」。唐本注:「藥合八百五十種」。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