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髮瘕化蠱腹脹降蚘(灰韻・平) 18 十二ウラ
https://kotenseki.nijl.ac.jp/biblio/100253551/viewer/18
髮瘕化蠱、腹脹降蚘。
(本草衍義曰、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歳、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黄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 太平廣記曰、徐嗣伯字德紹、精醫術、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黄、衆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蚘耳、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服之、得大利、蚘虫頭堅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
【訓み下し】
髮瘕化蠱、腹脹降蚘。(髮瘕は蠱に化し、腹脹は蚘を降(くだ)す。)
『本草衍義』に曰わく、「唐の甄立言、仕えて太常の丞(すけ)と為る。醫術を善くす。道人有り、心腹 懣煩して二歳に彌(わた)る。診(み)て曰わく、『腹に蠱有り。誤って髮を食らいて然らん』と。雄黃一劑を餌(の)ましむ。少選(しばらく)して一蛇を吐く。拇(おやゆび)の目無きが如し。之を燒けば髮の氣(におい)有り。乃ち愈ゆ」。
『太平廣記』に曰わく、「徐嗣伯、字は德紹、醫術に精(くわ)し。秣陵の人 張景、年十五、腹脹れ面(かおいろ)黃ばむ。衆醫 療せず。以て嗣伯に問う。嗣伯曰わく、『此れ石蚘なるのみ。當に死人の枕を以て煮て之を服せ』と。語に依り、枕を煮て以て之を服せば、大利を得、蚘虫の頭堅きこと石の如き者、五六升許(ばか)り。病即ち差ゆ」。
【注釋】
○髮瘕:髮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胡麻》﹝附方﹞:髮瘕腰痛。《南史》云: 宋明帝宮人腰痛牽心,每發則氣絕,徐文伯診曰:「髮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髮,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搖,懸之滴盡,唯一髮爾。/『南史』徐文伯傳は「髮瘕」を「髮癥」に作る。 ○化:改變。物體消融、改變形性。 ○蠱:毒害人的小蟲。以下の『新唐書』甄權傳を参照。 ○腹脹:腹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而非一種疾病。可以是主觀上感覺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通常伴有相關的症狀,如嘔吐、腹瀉、噯氣等;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如發現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見於胃腸道脹氣、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 ○降:從上落下。 ○蚘:「蛔」の異体字。動物名。圓形動物門。成蟲長約四至八寸,形狀像蚯蚓,呈白色或米黃色。寄生於人的腸壁上及貓、狗等家畜體內,常隨糞便排出。蛔蟲在人體內會造成營養不良、精神不振、腹痛等症狀,並且會引起腸阻塞、闌尾炎、腸穿孔等疾病。俗稱為「蛔蟲」。
○本草衍義曰:『證類本草』卷一・新添本草衍義序:「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虵如拇指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
★本草衍義:原名《本草廣義》,北宋寇宗奭撰,刊於公元1116年(宋政和元年)。為藥論性本草,共20卷。卷一至卷三為序例,論述本草起源、五味五氣、攝養之道、治病八要、藥物劑量、炮炙諸法、州土所宜、蓄藥用藥之法,以及單味藥運用的若幹典型醫案等。卷四至卷二十為502種藥物的各論(《嘉佑本草》467種和附錄35種),參考有關文獻及寇氏自己的辨藥、用藥經驗,作進一步辨析與討論。其內容涉及各種藥物的名義、產地、形色、性狀、采收、真偽鑒別、炮制、制劑、藥性、功能、主治、禁忌等以及用藥方法等方面,並結合具體病例闡明作者本人的觀點,糾正前人的一些錯誤。
○甄立言:古代醫家名。甄權之弟,生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唐武德年間(618~626)升太常丞,與兄甄權同以醫術享譽當時。立言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臺秘要》所載「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類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仕:做官、任職。 ○太常:職官名。掌理宗廟禮儀。秦時置奉常,漢更名為太常,歷代沿用之。隋至清皆稱太常寺卿。 ○丞:輔佐、輔助。佐官名。秦始置。漢以後,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職有大理丞、府丞、縣丞等。 ○善:擅長。 ○道人:寺院裡的侍役。佛寺中打雜的人。/道教徒;道士。佛教徒;和尚。 ○心腹:心與腹。 ○懣煩:煩悶。 ○彌:充滿。久。 ○然:如此。 ○令:使、讓。 ○餌:吃。吞食 [swallow]。餌藥=服藥。 ○雄黄:礦物名,成分為硫化砷。質軟,性脆,通常為粒狀、緻密狀塊,或粉末狀,條痕呈淺桔紅色。主要產於低溫熱液礦床中,常與雌黃、輝銻礦、辰砂共生;產於溫泉沉積物和硫質火山噴氣孔內沉積物,則常與雌黃共生。也稱為「雞冠石」。 ○劑:經調配而成的藥品或化學製品。一定的分量。計算經過調配後的藥物的單位。 ○少選: 一會兒;不多久。少時。 ○拇:手和脚的大指。如:「拇指」。 ○氣:味道。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甄權:立言仕為太常丞。杜淹苦流腫,帝遣視,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
○太平廣記曰:《太平廣記》醫一・徐嗣伯:「徐嗣伯字德紹,善清言,精於醫術。曾有一嫗。患滯瘀。積年不差。嗣伯為之診疾曰。此屍注也。當須死人枕煑服之可愈。於是就古塚中得一枕,枕以半邊腐缺,服之即差。後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衆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蚘耳。當以死人枕煑服之。依語。煑枕以服之。得大利。出出字原闕。據明鈔本補。蚘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後沈僧翼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之,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煑服之。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知而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療之,俱差何也。答曰。屍注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沈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復附體,故屍注可差。石蚘者。醫療既僻。蚘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除,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邪物以釣其氣,因而去之,所以令埋於故處也。晏深歎其神妙。出《南史》」。
★『南史』徐文伯傳:常有嫗人患滯冷,積年不差。嗣伯為診之曰:「此尸注也,當取死人枕煑服之乃愈」。於是往古冢中取枕,枕已一邊腐缺,服之即差。後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不能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蚘耳,極難療。當取死人枕煑之」。依語煑枕,以湯投之,得大利,并蚘蟲頭堅如石,五升,病即差。後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嗣伯。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煑服之。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而俱差,何也?」答曰:「尸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投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尸注可差。石蚘者久蚘也,醫療既僻,蚘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遣,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故令煑死人枕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而邪物以鈎之,故用死人枕也。氣因枕去,故令埋於冢間也」。
○徐嗣伯:南北朝時南齊醫家。字叔紹(『南史』)。祖籍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寄籍丹陽(今江蘇南京)。為徐叔響之子。精醫道,擅辨證。曾撰有《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藥方》五卷、《雜病論》一卷,均佚。 ○字:本名以外另取的別號。 ○精:嫻熟、擅長。如:「精通」。 ○秣陵:【𥞊陵縣】秦置。更名凡六。秦改金陵爲𥞊陵。在舊江寧縣東南六十里𥞊陵橋東北。晉以建業爲𥞊陵。卽今江寧縣。旋分淮水南爲秣陵。又移於鬭場柏社。在江寧縣東南廢長樂橋。古丹陽郡是也。後又移治宮城南八里一百歩小長干巷。梁末齊兵軍於𥞊陵故治。跨淮立栅。當是其地。隋以後省。宋置秣陵鎭。在今江寧縣東南五十里。⦿東魏改項縣置。隋又改項城。故治在今河南項城縣東北。 ○面黄:【面黃肌瘦】謂臉色發黃,身體瘦削。常形容病態。 /面:頭的前部,臉:臉面。顏面 [face]。 ○衆:許多:與“寡”相對。 ○石蚘:以下の説明によれば、蛔虫の一種で頭が石のように固いもの。 ○死人枕:(埋葬されている)死者の枕。『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死人枕席(殺尸疰、石蛔。)服器部・服帛類。/植物「うつぼぐさ(靫草)」の異名。〔重訂本草綱目啓蒙(1847)〕。シソ科の多年草,園芸植物,薬用植物。 ○利:通「痢」[dysentery]。 ○即:立刻。当即 [at once]。 ○差:病癒。通「瘥」。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